服务项目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编辑:上海天天搬场运输有限公司时间:2015-10-02 09:59
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坚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实施浙江省 “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再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突破口,加快推进率先发展,宁波市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赋予了宁波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将是浙江省实施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宁波市推进 “六个加快”重大决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 《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和推动提升作用,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作为全市 “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今后5年宁波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主 要 任 务
依据上述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优化物流区域布局、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和完善物流金融服务等八大任务。
(一)完善物流设施设备
建设内外衔接、通江达海的综合物流通道;推广物流专业化车辆和应用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
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加快公路网建设,全面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扩大码头通过能力,加快推进大榭、穿山、梅山港区等深水码头建设,增加集装箱班轮航线,航线总数达到260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200条,加大航班密度,平均月航班1800班。重点建设铁路货运北环线、大榭及穿山港区铁路支线、宁波新北站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扩建北仑铁路支线,规划建设甬金铁路、跨杭州湾铁路,加快形成“五线一枢纽”铁路布局,实现主要港区通达铁路,分流日益繁重的公路交通压力。实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力度引进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构建通达城市多、航班密度高的航线网络,将栎社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区域型的重要货运枢纽。
提升物流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车、特种专用车辆和载重量在8吨以上的重型专用货车,加快普通敞蓬货车的厢式化进程,促使化学危险货物、大型物件、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的专业化,规划到2015年,全市营运货车达到8.7万辆、70万吨位;集装箱卡车1.4万辆、总吨位47万吨。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单位附加值高的大型船舶和特种船舶,5年内全市沿海船舶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大力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推广使用标准化托盘,发展大型高效起重设备、智能式搬运车和传送带,推进仓储、装卸等设备标准化和智能化。
(二)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结合宁波经济发展特征,重点发展以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危化品、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领域。
集装箱物流。推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大榭集装箱场站等项目建设,提升集装箱物流服务能力。以国际贸易为龙头,同步进口市场培育,加快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装卸、堆存、运输、拆拼箱、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集聚与整合,提高集装箱物流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
保税物流。进一步发挥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保税区域的功能和政策优势,完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等报税物流功能。加快贸易模式创新和发展,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吸引宁波大市外优质国际贸易资源集聚,培育保税物流市场。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优化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基本建成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内外联动的保税物流体系。
大宗商品物流。推进宁波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货物交易、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专业市场运行商和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企业,优化布局大宗商品物流网络,保障大宗商品通畅安全高效流转。通过5年的努力,形成集交易、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塑料、液化品、有色金属、钢铁等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
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快速、便捷的城市配送发展。整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节点,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专业物流。发展以仓储和配送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商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增强冷链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加强对危化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积极培育粮食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三)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渔牧林业之间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物流需求社会化;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建立无水港,发展海铁联运,拓展港口腹地需求;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为腹地区域物流需求提供配套服务;发展进口贸易平台,拓展国际物流需求。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商贸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物流业与农渔牧林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鼓励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
扩大港口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强港口资本、业务合作,健全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机制,扩大码头锚地、集疏运路网建设的合作规模和范围,推动宁波-舟山港做大做强。加快开发沿海、沿江货源,新增内支线、内贸线,构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同步发展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优化“无水港”布局,增强揽货能力,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动港口金融与航运等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适时开展境外港口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合作经营,参与港口国际化经营。
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内以供应链为纽带,推进劳动密集型、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向内陆腹地转移,拓展产业链空间布局,构建以宁波为总部、腹地为制造基地的产业经济圈,扩大国内物流需求市场。对外以国际贸易为纽带,以出口带动进口,重点发展先进装备、贵重材料、冷链食品等进口贸易平台,扩展国际物流需求市场。
(四)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改变宁波市物流企业“小、散、弱”现状,突出市场主体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培育贸易物流大企业。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物流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依托家电、服装、文具、模具等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块状经济区域,组建贸易物流大企业。“十二五”末,培育形成100家贸易物流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贸易物流大企业20家以上。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鼓励从事传统物流业务的企业重组改造,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向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自营机构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进而实现与母体的分离,成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培育物流总部企业。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宁波市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集团企业,构建和完善以总部型物流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配套、集群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
(五)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
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强物流组织和资源整合,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发展供应链物流,提升一揽子物流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鼓励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引导物流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的全程计划和物流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全程管理,缩短物流响应时间,提高物品可得率和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加强与中小物流企业的合作,推进运输装备、仓储设施等存量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引导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放大资源功能效应。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智慧物流公共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积极发展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
推进业务模式创新。以现有专业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和物流服务升级。推进运输服务方式创新,促进双重(甩挂)运输、越库配送管理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创新,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装等问题。支持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业物流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促进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细物流等先进的库存管理模式创新,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按照构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场站设施网络、形成一体化运作的业务经营网络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公路集疏运比例过大、成本偏高、辐射范围不广等问题。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直通港区铁路支线建设,促进海铁联运通道的无缝衔接。以浙赣线铁路运输为重点,努力开通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深化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扩大铁路运力安排。“十二五”末,海铁联运业务拓展到上饶、南昌、合肥、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达到15万TEU。以陆港物流中心、铁路新货运北站为依托,充分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优势和公路快捷、可实现门到门服务的优势,开展公铁联运业务。加大与船公司合作,新增优化航线布局,推动国际中转业务做大做强,增强宁波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依托长江航道疏浚以及国家新一轮沿海经济开发战略实施,积极发展海进江、沿海中转业务,拓展太仓、南京、武汉、重庆、九江等沿长江腹地,巩固提升沿海经济带腹地。
(六)优化物流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众多因素,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区域、中心城物流区域、余慈物流区域、南部物流区域等四大物流区域,为宁波产业、城市发展以及省内外经济腹地的国际贸易和跨区域货物流转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临港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北仑和镇海,统筹兼顾象山港和三门湾区域。依托北仑的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结合镇海港区化工产业特点和专业市场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和液化品物流;进一步发挥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等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紧抓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和石浦对台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创建机遇,依托象山港大桥建成的叠加效应以及港口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适时推进象山港、石浦港区物流中心建设。
中心城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和镇海部分生活区。根据城市现代商贸业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中心城区域规划建设2~3个城市配送中心,引进专业化配送企业,积极培育、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余慈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余姚、慈溪和杭州湾新区。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长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适时推进余姚、慈溪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物流服务功能。依托杭州湾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余姚滨海产业园区以及慈东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依托中塑交易网、中国纺织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商贸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
南部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奉化、宁海和象山。充分发挥甬台温产业带及南三县区域经济优势,推进奉化、宁海、象山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中转和城乡配送物流功能。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物流,为南三县地区的农、牧、渔业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七)推进智慧物流建设
按照智慧物流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努力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完善智慧物流网络。按照构筑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要求,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形成物畅其流的一体化智慧物流载体网络。加强信息化软硬件支撑平台、信息采集和信息通讯系统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智慧信息网络。
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基地,引进和集聚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智慧物流企业孵化能力。依托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打造智慧物流装备创新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视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装备、智能交通装备等智慧物流装备,提升和发展一批以智能物流装备设计和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
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智能物流技术在港口运营体系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智能闸口系统,覆盖所有集装箱码头以及市域集装箱车辆,进一步拓展到省内腹地集卡车辆,从而提高进出港业务单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闸口的通过速度、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为码头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建立智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港口物流运营、决策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拓展和完善现有EDI平台的功能,实现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无缝式业务数据交换,建成具备高性能统一的宁波港信息交换平台。
推进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基于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通关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汇聚智慧物流各层面的对外服务和互联交换信息,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能力。开发推广集装箱RFID经车辆GPS进行信息传输的系统,拓展增值服务,形成智能车辆、智能集装箱管理平台和数据处理分析应用服务。完善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支付交易功能,发展统一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高附加值商品信息追踪查询系统,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
加强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重点物流基地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积极培育智慧物流示范项目,鼓励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化物流管理软件和企业ERP接口软件,推进与智慧物流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物流企业推广应用RFID技术、GPS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和运输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的可视化、可控化等智能化水平。
(八)完善物流金融服务
以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搭建物流业融资平台。支持成立主营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为物流行业提供专业融资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与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运营主体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信用增级、融资补贴、应收款质押贴现等增值服务。
创新物流业信贷融资模式。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大型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等的融资问题。
拓宽物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引导竞争实力强、资质等级高、企业规模大、经营业态新的物流企业提升资本经营意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引导物流企业增强与资本战略对接的意识,通过吸引、运用股权投资以提升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市场融资工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