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项目
如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治蔬菜滞销顽疾?
编辑:上海天天搬场运输有限公司时间:2016-06-09 08:55
近期全国多地蔬菜出现滞销问题。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是连续几年频频出现,值得思考。越来越频繁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销售困局表明,蔬菜产业正面临市场分化,信息失灵、服务缺位,生产盲目、流通梗阻等诸多困境。虽然相关部门对缓解蔬菜滞销、进行产销对接的探索不断进行,但临时援助的权宜之计只能治标,无法治本。要想从根本上平衡好这块“跷跷板”,必须下大力气推动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领域的变革。因此,需要对蔬菜产业作新一轮战略性研究和调整。重构蔬菜流通市场格局或是未来的解决之道。同时,探索新型产销对接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构建权威的信息平台,实现供求信息的有效监测、预警、引导。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同步入手,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策。
《汉书·食货志》中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今年蔬菜丰收,自10月下旬以来,多地出现多种蔬菜价格下跌和再次遭遇严重的滞销问题。近年来接连出现的蔬菜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不断拷问着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究竟应该发育、建立和完善怎样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和市场体系?我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不足,还是过度?是在有为和缺位之间徘徊,还是根本没有找到求解的方向?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如何解决?
滞销频繁令人反思
我国已经是蔬菜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1亿亩,产量达到6.77亿吨。然而,2011年,河南中牟官渡村芹菜滞销,大连金州区百万斤白菜滞销,山东省青州市蔬菜滞销,湖北省嘉鱼县包菜滞销,河南荥阳市萝卜大量滞销……2012年底再次出现季节性的、周期性的蔬菜滞销。是什么让蔬菜滞销问题年复一年屡次出现,而且是在不同地区大规模爆发?
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出现蔬菜滞销是多重因素造成:第一,这几轮的滞销问题本质是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生产过剩,这都和生产与市场的不协调有关。即供求不平衡,原因是缺乏组织化引导、盲目种植,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农民缺乏掌握市场供需的能力,不能依据市场自我调节种植规模。第二,天气是“菜贱伤农”的祸因之一,暖冬和晴天缩短了蔬菜的生长周期。往年,一般是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今年是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了市场供应饱和。第三,2011年农产品领域的民间投机资本撤出,2010年上演的菜价泡沫也随之破裂,从而引起菜价大降。第四,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未感受到菜价下降,抑制需求。第五,我国仓储冷藏能力的不足,不能应对农产品集中上市的现状。第六,农产品龙头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菜商往往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一拥而上,不好的时候马上退出,这又导致了流通不畅。
近年出现的蔬菜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表明,蔬菜产业正面临市场分化、流通梗阻、结构升级和行业整合性调整等挑战。正在形成蔬菜产业发展的倒逼机制,蔬菜行业需要新一轮的调整和自我“救赎”。
产销信息亟待疏通
不论是去年的土豆滞销,还是今年的白菜、芹菜滞销,都是“一窝蜂”跟风种植惹的祸,菜农看到头一年什么菜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而非市场需求。然而,跟风种植的背后则让我们看到:菜农的市场供求信息获取能力及判断能力、市场的应变能力都很弱。“菜贱伤农”问题多次出现,其深层次原因就包括全国性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蔬菜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串接严重缺位。
“在农产品流通管理方面,缺乏供应链上的信息对接管理,缺乏权威的信息指导。”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明均指出,“由于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者基本都是各自为营,很难得到全面的、准确的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信息不对接或信息不畅通,将很难有效的对接生产、采购和销售。”
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陈明均告诉记者,首先,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都纷纷响应号召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但是这些平台信息多是事后的信息,也就是蔬菜到了销售终端的信息(比如价格、市场销售量等情况)。“而生产过剩则供过于求,应该从生产上找原因,也就是说事前(蔬菜种植之前)没有指导性信息;同样,在蔬菜进入销售期,出现了某一类蔬菜滞销的情况,没有事中的市场预警,例如,多出来的那部分蔬菜该按什么价格出售,是否该就地储存这方面的市场预警是没有的。所以出现滞销问题,往往农户和经销商都只能束手无策。”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一直实行的是横向管理体制,即农业部主管种植和生产;商务部门主管流通,在产品质量检测、税务等方面,又涉及到国家质检、工商等部门,消费信息方面又有国家统计局;由于这种横向行政管理部门间关系复杂、部门分割,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第三,相关信息的统计太粗,反应太慢。如蔬菜经营者需要动态的信息,而且需要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市场预测信息,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全面的信息。而同样,出现滞销问题没有数据和信息怎么进行宏观调控?
对于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陈明均也给出了他个人的建议:“应由国家组织或引导专业机构部门搜集、整理、发布相关信息。国家可以制定一个农产品信息统计标准,涵盖生产前端、流通中段、销售终端的统计标准,例如,农业部在生产阶段需要统计哪些品种和哪些信息,商务部在销售中段要统计哪些品种和哪些信息,统计局在消费信息方面需要统计哪些信息,这样将蔬菜产销链条上的参与部门信息串接成链,及时发布具有权威性的蔬菜供求、走势等预测性信息,构建信息共享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市场一体化信息通道,才能做到对整个蔬菜行业的信息指引。”
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在对破解蔬菜流通困局的调研中也发现,信息指导非常重要。因此,各地蔬菜主管部门要注意提前对种植面积、种子、农药、化肥采购情况等先行指标进行监测;还需要了解掌握主要蔬菜品种的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等生产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各地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及时监测,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发布蔬菜供应、需求、价格变化信息,积极引导蔬菜生产和市场流向,对滞销卖难品种进行分析预警。
只有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蔬菜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蔬菜生产、流通、销售等企业和关联人员提供蔬菜产销信息,才能有效防止盲目跟风种植、供大于求、丰产滞销等顽症,实现蔬菜生产、流通、销售整个链条衔接更加紧密。
“农超对接”难以“解渴”
近年来,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对接产销,经过多番探索,“农超对接”模式诞生。然而,“农超对接”目前来看还无法形成解决蔬菜流通的主导力量。
“商超企业承担了太多的额外成本,包括对农户或合作社的管理、组织从产地到城市的长途运输和城市门店的配送等方面说起来简单,但收购、运输等环节,一样都不能少,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而繁琐。”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产品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例仅为15%。2011年,在发生菜农自杀事件的山东济南历城区唐王镇,也有“农超对接”。“农超对接”采用“订单种植”模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品种、数量提前通知农户,用订单决定生产的方式使卖菜有了保障。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依然有很多蔬菜产地的村镇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农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对接。
在洪涛看来,“零散的生产方式让菜农和超市、农贸市场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也让一些好措施推行起来相当缓慢。农户认为农产品进入超市质量要求高、手续复杂。因此,就造成了‘农超对接’模式执行不到位。”
陈明均则向记者解释说,“农超对接”这种模式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农超对接”不仅仅是为简单的蔬菜销售,而是当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对产品要求较高,需要完善可追溯体系的产品,那时“农超对接”才能成为主流。“就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现状和城市消费水平而言,‘农超对接’全面铺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他还指出,被我们一直误解的“农超对接”减少了很多环节,菜价就一定便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说,乍看上去,“农超对接”可以省去批发环节,但关键是,“农超对接”还要求超市拥有强大的物流配送、先进的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体系等,这并非一般超市都能做到。实际上,“农超对接”也需要超市对蔬菜进行产地采购,经过物流运输到配送中心进行储藏,然后还要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而经过这些过程,也会产生成本,诸如物流、人工等成本,与批发市场巨额的销售量相比,销量很小的超市,根本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很多超市对搞“农超对接”没有兴趣。此外,“农超对接”对于产品质量、种植规模等要求较高,而且超市多样化经营,需要多品种,散户种植和中小型农产品企业往往难以满足要求。由于当下蔬菜种植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开展“农超对接”面临诸多困难。
与此同时,我国的超市虽然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却还不是最主流的蔬菜消费方式,所以只依赖“农超对接”这一招,很难解决所有蔬菜销售的问题。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非常好的说明上述问题,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农超对接”能达到50%—80%的较高比例,尤其美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在我国大中城市,80%左右的蔬菜经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社区菜场售出,批发(集贸)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
在产销衔接诸多方式中,“农超对接”成为缓解“卖难”、“买贵”的重要一步探索。但我国“农超对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接规模不够大、对接面不够广、对接关系还不够稳。洪涛认为,在我国蔬菜种植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强、组织程度较低的现状下,寄望于“农超对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产销衔接问题。建议采取多种渠道模式,如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网对接、农基对接、农销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渠道将活跃市场,应从不同的蔬菜品种和不同的区域差别,形成多种模式、多种供应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流通体系。
蔬菜流通呼唤新政
解决蔬菜滞销问题,政府不能只流于形式地救急,更应在社会上形成整体合力,进而终结蔬菜丰产滞销之殇。
那么谁才是蔬菜流通的“救世主”?陈明均指出,“规模化种植,无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才能提高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应大力推动农民协作合作社体系的建设,“使产销直接挂钩,让农民按订单数量来组织生产”。
“菜篮子”虽小,意义却大。要解决蔬菜流通中存在问题,最终应完善蔬菜流通体制和机制,真正发挥市场主导机制和政府宏观间接调控的作用。
对此,洪涛也指出,拓宽流通渠道,做好蔬菜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工作,积极为蔬菜找“婆家”,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种植,菜农按照客户、合作社的订单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其次应进行产销对接,多方建设流通渠道,发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长效机制作用,组织指导大型连锁超市、大型企业食堂等需求量大、有仓储能力的单位直接采购。同时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加大规模化种植,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破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小生产,大市场”的现状。对于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导致的局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和价格预期不稳定等因素,国家应该尽快做出反应。
陈明均还提出,需要创新终端经营模式,针对蔬菜集中上市、出现滞销问题:一方面,可以进行产地加工转化。蔬菜产地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蔬菜经销商、加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例如给他们一定的贴息贷款,让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蔬菜的收储加工,将新鲜蔬菜转化成蔬菜制成品;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国内蔬菜流通应急储备能力。建立蔬菜“两级储备制度”(即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发挥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具备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消除区域性过剩或区域性紧张,以保护菜农利益。在需求峰值时再进行抛售,这样还可以在菜价过高时起到稳定价格作用。
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应“对症下药”
●【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
【观点】解决蔬菜滞销问题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治疗”方式。农产品滞销中政府干预应注意:1、政府干预农产品滞销现象要立足于定位在弥补“市场失灵”时的有所为,而不是用“行政化”干预市场。必须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2、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干预农产品滞销现象,要兼顾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相统一,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相统一。决策中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要在真正注重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农产品滞销现象进行干预。3、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的方式进行干预。4、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干预农产品滞销现象要立足于真抓实干,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给农民以实惠。切忌把干预农产品滞销现象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实施。
●【专家】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分析师马晓春
【观点】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菜农的生产主观随意性较强,这为个别品种蔬菜形成区域性过剩或短缺埋下隐患。要确保中国蔬菜市场稳定,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
该平台为双向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通过县、市、省三级蔬菜生产信息的汇集,最终集中到国家级信息平台,向全国发布各地的蔬菜供给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汇集县、市、省三级市场蔬菜的需求信息至国家级平台,向全国发布各地的蔬菜需求信息。通过双向的四级信息平台,一方面菜农可以准确判断下一步种植的蔬菜品种及规模,避免出现个别品种区域性过剩或不足;另一方面,蔬菜销售商可以了解全国蔬菜生产情况,合理采购蔬菜,降低蔬菜采购成本,降低终端菜价。
看外国如何拓宽农产品销路
临近岁末,一波 “果蔬滞销寒潮”开始在我国多个省份上演。农产品滞销,可以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到底什么办法才是科学可行的?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外国的相关经验。
○●日本
日本作为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农业大国,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有一些独到的经验。
日本农产品销售比较顺畅,很少出现滞销的情况,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能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做好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日本农产品加工者注重信誉,在价格、口感和质量上绝不会因为是网络销售而出现偷工减料或是缺斤短两的事情,加上当地的物流服务比较发达,这就保障了网络销售的顺畅。
二是日本各地农村都建有农产品销售市场。这些销售市场基本都建在高速路出口或是休息站,以及国道旁等交通便利的地方,销售价格几乎是城市超市价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把物流成本充分返利给顾客。这些蔬菜水果十分新鲜,不会出现宰客这种缺乏诚信的短视市场行为。低廉的价格和上好的质量,吸引了很多自驾游游客的光顾,而当地人也经常到这里采购。第三个原因就是日本农民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很多出身于农村的国会议员都不敢得罪当地的农村选民,所以在法律制定等方面就充分考虑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在农产品补贴和外国农产品准入等各方面予以特殊照顾。
○●泰国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亚洲农业大国——泰国的情况。泰国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泰国经济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泰国推出了多种策略确保农产品销路。为了确保泰国农产品的销路,泰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策略。以泰国最主要的农产品大米为例,目前执政的英拉政府上台之后推出大米典押计划,让农民以每吨人民币3000元的价格将大米典押给政府,以确保农民的收入。目前泰国已经和多个国家签订了易货贸易协定,将大米提供给一切农产品不能自给的国家。另外,这届泰国政府还推出了泰国地方“一区一特产”推广计划。政府设法协助小企业推销其产品,为他们提供免费参加展览便利。总理英拉要求每个泰国驻外大使馆推选3种泰国农产品,以向各国进行推销,同时希望所有使领馆与内政部合作,使更多的泰国地方特产销往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目前大力推广“世界厨房”计划,集成泰国国内农业、金融、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力量,在将泰餐推向全球的同时,也给泰国农产生产、加工以及出口带来了新的机会。
○●巴西
最后我们把目光投向南美洲的巴西。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世界大粮仓之一。到明年,巴西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大豆第一生产国。为了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巴西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方式。
在推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巴西政府非常重视合作社组织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社组织推动农业生产,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在供应生产资料、加工销售农产品、提供技术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巴西全国合作社联盟统计,2010年,巴西农业合作社达到1543个,合作社成员有近100万人,农业合作社2011年营业收入以及直接出口农产品总额都比十年前增长近三成。这与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密不可分。
目前,巴西农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圣保罗州等地。这些地区大多是地少人多的家庭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使这些小农户能够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农产品的贸易和加工,从而增强小农户的竞争力。巴西政府认为,通过农业合作社也可以更好的落实政府鼓励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就在今年11月,为响应国际合作社运动精神,巴西农业部拟拨款2400万雷亚尔,约合7500万人民币,对农业合作社组织提供项目支持。